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?去了一家人氣餐廳,滿心期待地咬下第一口,卻發現——嗯?這跟自己想像的不一樣!或許是口感,或許是甜度,總覺得「怪怪的」。但如果這道甜點本身並沒有做錯什麼,那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呢?
我們真的在吃「美味」,還是吃「習慣」?
以可麗露(Canelé)為例,可能許多人對它的印象是「外殼一定要脆、內部要濕潤Q彈」,但如果有一天,你買到了一顆外皮稍微柔軟的可麗露,會不會直覺覺得「這是不是沒做好」?
有趣的是,在可麗露的發源地法國,甚至是在日本,都能找到外殼不那麼脆,但依然美味的版本。對當地人來說,這樣的口感並沒有對錯之分,而是不同的做法與風格。然而,因為台灣人普遍喜歡「酥脆」的口感,所以我們習慣了「可麗露就是要脆的」,甚至把這當成一種標準。
但當我們以這種《被塑造出來的固定的標準》去判斷一款甜點時,或許就錯過了另一種值得細細品味的美好。
「少糖」一定等於「更好」嗎?
除了文化與習慣,在潮流的多重影響下,「少糖」幾乎成了飲食趨勢,甚至變成了一種標準。當甜點標榜「減糖」時,很多人會覺得比較健康,甚至可能將「減糖=更好」劃上等號。但如果我們仔細想想,糖在甜點裡的作用,真的只是「讓東西變甜」嗎?
其實,糖不只是甜味來源,它還影響著甜點的口感與結構。例如,義式冰淇淋(Gelato)的糖度通常比一般冰淇淋高一些,這不只是為了甜度,而是因為糖能讓冰淇淋保持滑順,減少冰晶感。如果一味減糖,口感可能會變得粗糙,甚至影響整體風味。
台灣人喜歡的古早味蛋糕,之所以能夠蓬鬆柔軟,糖也是關鍵之一。如果糖減得太多,蛋糕的結構可能會變得乾硬,甚至影響發泡,最後口感變得完全不同。
這並不是說減糖不好,而是因為我們低估了糖在甜點中的影響力。如果只追求「糖少一點」,卻忽略了它與整體風味的平衡,可能就會錯過一個真正美味、用心設計的作品。
從「少糖」到「不甜」,我們需要去理解''自己真正在乎的是什麼?''
在服務客人的時候,我們經常遇到這樣的問題:「有比較不甜的蛋糕嗎?」我們總會先詢問:「您是希望‘少糖’,還是‘吃起來不要那麼甜’?」
如果客人是想減少糖的添加量,我們會解釋:「我們的甜點沒有‘少糖版’,因為我們測試出的糖量,都是最能襯托風味的比例,就像咖啡的酸甜平衡,少了其中一個元素,整體就可能不完整。」但如果客人是希望甜感較低,我們則會推薦某些吃起來風味就較清爽、整體‘‘感覺不那麼甜’’ 的品項。
董室甜點所有的產品,都不使用人工甜味劑。我們相信,適量的糖並不應該被視為負擔,而是美味的一部分。只要不過量,身體自然能夠代謝,而真正重要的,是選擇適合自己的風味,而不是盲目迎合某種標準。
讓我們放開標準與成見,讓味蕾去旅行。
味蕾,是我們在有生之年,體驗這個世界最重要的感受。據說,我們人類的舌頭上的佈滿8000多個味覺神經。
就像曾經很多人覺得「咖啡就是要苦」,但後來精品咖啡流行後,大家開始接受帶果酸的風味;又比如台灣的牛肉麵,從傳統紅燒,到清燉、甚至是帶點藥膳風味的版本,每一種都有它的愛好者。
美味,從來就不是單一標準,而是來自於個人的體驗與感受。
在董室甜點,我們自始至終都在做一件事——透過甜點,表達我們心中的美味,透過交流與引導,我們想把這份純粹的感動,分享給大家。
我們都會有自己習慣的味道,也會有既定的飲食偏好,這些都沒有錯。
但我們鼓勵大家能放開對某種食物的「固定標準」,並僅以此作為參考,發掘自己的偏好。
美味絕對不是別人說的,但一定是我自己覺得。再簡單的味道,只要用心品嚐,我們相信每個人,都會找到只專屬自己,刻在靈魂裡的味道。